找到相关内容1477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净觉与莲花戒之《心经》注疏比较

    。  按照大乘佛教的心性理论,心分净(真如)、染(无明)两个方面。前者为善的部分,无始无终;后者为恶的或善恶相俱的部分,也称之为「妄心」或「阿赖耶识」,无始,但可断灭。通过修行,可修善断恶,使前一部分...

    杨曾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52861170.html
  • 永明延寿佛学思想研究

    久翳尘劳,须以止观熏修,乃得明净。如贫女得藏中之宝,犹力士见镜里之珠,方亲悟自心妙觉圆满。又如何行于止观,得契真修。但了能观之心,所观之境,各各性离,即妄心自息,此名为止。常作此观,不失其照,故名为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02761447.html
  • 论僧叡的佛学贡献

    而般若智慧则必须通过禅定获得。所以,能否解脱的关键就在于人心。人心如水火,“滞惑生于倒见,三界以之而沦溺”(《中论序》),世间万物和烦恼邪见均因处于驰求状态的妄心而起。   ...

    潘桂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03161451.html
  • 论中国佛教忏法的理念及其现代意义

         1、形式化   原来,智者大师制定忏仪的主要目的,是借助礼敬、赞叹、忏悔以安定妄心,然后从诵经、坐禅两方面正观实相,通过这样周而复始的修行,以达到证悟。但是,随着忏法的流行,只注重礼拜、忏悔...

    圣 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22461566.html
  • 《西游记》与佛教的关系

    生妄念;一个是妄心,由于念头不对,于是产生种种现象,陷入困惑。所以一旦有二心,那就出事了,如同走火入魔。因为孙悟空和唐僧之间发生了摩擦,师徒不和,让六耳猕猴钻了空子。借“二心”,既说明了佛教学说的观点...

    傅光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52961754.html
  • 巴蜀高僧破山海明禅师的生平及其思想渊源

    见地,还没有落到实处,没有在修学上得到受用。所谓“七处征心”,即佛于楞严会上征诘阿难“心目所在之处”,阿难先后以心在内、外、中间等七处作答,但都被佛所论破。佛陀的目的是想破除阿难的妄想缘心,使他的妄心...

    道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55761786.html
  • 杀佛为成佛

    待伊拟议,向道非唯业识茫茫,亦乃无本可据。’沩云:‘善哉!’”天童颂: “一唤回头识我否,依稀萝月又成钩。千金之子才流落,漠漠穷途有许愁。”  禅宗修行用功的主要方向,便是超越妄心,净化染我,获得...

    黄春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70161821.html
  • 试论智顗“观心释”的诠释学意涵

    重要理由,这当然也可以视为真心妄心之争的起点。  当然就西洋哲学的立场上来看,“一念三千”既非指一念心生三千也不指一念心含三千世界,那么心与三千世界很难开出所谓的存有论的意涵,因为心与三千并未有本末...

    郭朝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75261876.html
  • 光严童子—何处是道场

    妄想心念、烦恼。能降伏其心就是道场。把妄心分别心真降伏了,智慧就开发了,若一切佛法得正观,不会得邪见。   “三十七品是道场,舍有为法故。”佛学的重点就是三十七个菩提道品,是大小乘的基础,我们同学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05462028.html
  • 纯正密典研究

    》。对善心次弟成熟的八个阶段(“八心”)、凡夫由“我执”(主观偏执)生起的60种虚妄分别的妄心(“六十心”,因缺第六十种心&...

    陈士强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24562142.html